假按揭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假按揭是指开发商或个人为了套取银行资金,虚构购房事实,伪造购房合同、贷款资料等,向银行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假按揭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 ### 民事责任 在假按揭中,银行与购房人(实际可能是开发商或其关联人)签订的借款合同,由于并非双方真实的购房贷款意思表示,该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假按揭的相关责任人需要返还银行发放的贷款本金及利息,并赔偿银行因此遭受的损失,如律师费、诉讼费等。 ### 行政责任 从行政层面来看,对于参与假按揭的开发商,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比如,对违规开发商给予警告、罚款、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如果银行工作人员在假按揭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规定,对银行及其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暂停业务、取消任职资格等。 ### 刑事责任 假按揭行为可能触犯多种刑法罪名。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此外,如果开发商或个人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方式实施假按揭,还可能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之,假按揭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会给银行、购房者以及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无论是开发商、购房人还是银行工作人员等相关参与方,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参与假按揭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