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之间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有哪些?


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租赁方式,涉及多个主体和复杂的法律关系。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其中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 首先是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关系。在融资租赁交易中,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五条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这就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租人有使用租赁物的权利,但同时要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租金。如果承租人未按照约定支付租金,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的,出租人可以请求支付全部租金;也可以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这是《民法典》第七百五十二条的规定。 其次是出租人与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关系。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出卖人的选择,与出卖人订立买卖合同。《民法典》第七百三十九条规定,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订立的买卖合同,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向承租人交付标的物,承租人享有与受领标的物有关的买受人的权利。这意味着,虽然是出租人与出卖人签订的买卖合同,但实际受领租赁物的往往是承租人,而且承租人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买受人的权利。 再者是承租人与出卖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法律关系。如前面提到,出卖人要向承租人交付租赁物,并且要保证租赁物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等。如果租赁物存在质量问题等情况,承租人可以依据相关法律和合同约定向出卖人主张权利。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涉及到担保法律关系。例如,为了保障出租人的债权,承租人可能需要提供担保,如抵押、质押等。担保法律关系受《民法典》物权编中担保物权等相关规定的调整。 总之,融资租赁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这些法律关系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共同保障了融资租赁交易的顺利进行。参与融资租赁交易的各方主体都应当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