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利率及利息计算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在借款活动中,借款利率和利息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有一系列明确的法律规定来规范这些内容。首先,我们要了解“民间借贷”这个概念。民间借贷就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或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款行为。对于民间借贷的利率,2020年第二次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有详细规定。其中,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能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这里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举个例子,如果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3.85%,那么约定的年利率就不能超过15.4%(3.85%×4)。要是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是不予支持的。这意味着如果借钱时没说有利息,之后就不能要求对方给利息。如果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确,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同样不予支持。不过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会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关于利息的计算方式,通常按照双方约定来进行。如果约定了借期内利率又约定了逾期利率,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也可以一并主张借期内利息和逾期利息,但总计不能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要是没有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出借人可以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此外,在金融借款合同方面,它和民间借贷不同。金融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金融机构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比如向银行贷款。金融借款的利率和利息计算通常由金融机构依据相关金融法规和监管要求来确定,一般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通常会参考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并结合自身的风险评估等因素进行调整。总之,无论是民间借贷还是金融借款,借款利率和利息计算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在进行借款活动时,借贷双方都应该了解这些规定,明确约定借款利率和利息计算方式,以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