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等主体调解是什么意思?
我在看法律相关资料时,看到了非平等主体调解这个词,不太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这种调解和一般的平等主体调解有啥区别,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场景,能不能给我举些例子说明下呢?
展开


非平等主体调解是指在调解过程中,参与调解的双方当事人在地位、权力等方面并非处于平等状态的一种调解方式。这里所说的非平等,通常是指双方在社会角色、经济实力、行政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 从法律角度来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不同类型的纠纷适用不同的调解方式。在一些行政调解场景中,很容易出现非平等主体调解的情况。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条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机关,与纠纷当事人之间就是非平等主体关系。公安机关以行政管理者的身份介入调解,其地位与普通当事人是不同的。 非平等主体调解和常见的平等主体调解(如民事合同纠纷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调解)有着明显区别。平等主体调解中,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调解方案。而在非平等主体调解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可能会对调解结果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在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时,劳动监察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其提出的调解建议往往带有一定的行政指导性质,用人单位可能会基于行政压力更倾向于接受调解方案。 在实际生活中,非平等主体调解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除了上述的治安纠纷、劳动纠纷外,在环保领域,环保部门对企业和受污染影响的居民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时,企业和居民也是非平等主体关系。环保部门作为监管者,会依据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督促企业采取措施解决污染问题,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