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程序是怎样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处理程序,是保障患者和医疗机构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医疗事故处理的主要程序。 首先是报告与受理环节。当发生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时,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患者或其家属也可以向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接着是调查与鉴定阶段。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报告或申请后,会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同时,也会根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然后是处理与赔偿环节。经过调查和鉴定,如果确定为医疗事故,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事故等级和情节,对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同时,医患双方可以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行政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最后是监督与管理。卫生行政部门会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处理结果的公正、公平。医疗机构也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总之,医疗事故处理程序是一个严谨、规范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了解这些程序,有助于患者和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