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是什么?


医疗事故指的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当遇到医疗事故时,以下是处理的一般程序: 首先是报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接着是收集、保管好相关原始资料,封存现场实物。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然后是调查和处理。医疗机构应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原因和责任。如果医疗机构自己调查后,患者和家属对结果不满意,患者或其家属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组织调查,并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作出处理决定。 若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的方式解决。协商是医患双方自行就赔偿等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则可以请求卫生行政部门等第三方机构进行调解。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患者或其家属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需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总之,处理医疗事故需要遵循法定的程序,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患者和家属在遇到医疗事故时,要保持冷静,按照合法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