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赔偿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医疗赔偿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首先来说《民法典》,它规定了侵权责任的一般原则,其中过错责任原则在医疗损害赔偿中很关键。简单说就是,如果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导致患者受到损害,那么医疗机构就得承担赔偿责任。不过患者需要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自己有损害事实,以及过错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打个比方,要是医生在手术中操作失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本不该有的严重问题,这就可能符合上述情况。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它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还规定了赔偿项目和标准等。赔偿项目有不少,比如医疗费,这是患者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像挂号费、检查费等;误工费是患者因为医疗事故没办法正常工作而减少的收入;护理费是患者治疗期间专人护理的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是患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用;营养费是根据病情和康复需要确定的营养补充费用;残疾赔偿金是患者因医疗事故造成残疾时,按残疾等级和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计算的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则是用来抚慰患者及其家属精神痛苦的。 具体的赔偿金额,要根据医疗过错程度、医疗事故等级、患者的伤残等级以及医疗费用、护理费用、误工费用等实际损失来确定。例如经鉴定构成医疗事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赔偿项目就包括上述提到的各类费用等。 相关法律还规定了发生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解决途径,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要是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相关概念: 过错责任原则:就是行为人有错才担责,在医疗赔偿里就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错导致患者损害才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