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一般怎么处理?


医疗纠纷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因为对医疗服务的结果、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而引发的争议。 当遇到医疗纠纷时,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首先是协商解决,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的方式。患者和医疗机构可以就争议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双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同时,协商确定赔付金额应当以事实为依据,防止畸高或者畸低。 如果协商不成,还可以申请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指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第三方,来调解医患双方的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情况和证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出调解方案。这种方式具有专业性和中立性,能够比较公正地解决纠纷。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 若人民调解也无法解决纠纷,那么可以通过行政调解。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对纠纷进行调解。卫生行政部门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规范,对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卫生主管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纠纷的报告后,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最后,如果上述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患者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由法院对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法院会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出公正的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