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的适用法律确定的方法有哪些?


在法律领域中,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当遇到侵权纠纷时,准确确定适用的法律至关重要,以下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确定方法。 首先是侵权行为地法原则。简单来说,侵权行为发生在哪里,就适用哪里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但当事人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用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的,按照其协议。这里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例如,A在甲地实施了侵权行为,而侵权结果在乙地发生,那么甲地和乙地的法律都可能被考虑适用。这种原则有利于案件的调查和证据的收集,因为侵权行为地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当地的情况更为了解。 其次是当事人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原则。如果侵权行为的双方当事人有共同的经常居所地,那么就可以适用该经常居所地的法律。这体现了法律对当事人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尊重。比如,两个长期居住在丙地的人之间发生了侵权纠纷,即使侵权行为发生在其他地方,也可能适用丙地的法律。 再者是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原则。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法律来解决纠纷。这给予了当事人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需求来确定适用的法律。但这种协议选择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达,并且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侵权责任,法律有专门的规定。例如,产品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产品责任,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被侵权人选择适用侵权人主营业地法律、损害发生地法律的,或者侵权人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侵权人主营业地法律或者损害发生地法律。这是考虑到产品责任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总之,确定侵权责任适用法律的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依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判断,以确保纠纷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