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立法有哪些要点需要关注?


公证立法是保障公证制度有效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基础。以下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公证立法中的一些关键要点。 首先,明确公证的定义和性质至关重要。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条对公证的定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为公证活动划定了基本的范围和准则,让人们清楚知道哪些事项可以通过公证来进行证明。 其次,公证机构的设立和管理也是公证立法的重点。依据《公证法》的规定,公证机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可以在县、不设区的市、设区的市、直辖市或者市辖区设立;在设区的市、直辖市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公证机构。同时,对公证机构的人员组成、执业监督等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目的是确保公证机构能够独立、公正、客观地履行职责。 再者,公证的程序规范是保障公证质量的关键。公证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出证等环节。《公证程序规则》对每个环节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在审查环节,公证机构需要对当事人的身份、申请公证的事项以及提供的证明材料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以确保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有严格遵循这些程序,才能保证公证书的法律效力。 另外,公证的效力也是公证立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公证书具有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民事诉讼法》规定,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这体现了公证书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证据地位。而对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最后,公证的法律责任也是公证立法不可忽视的部分。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出具虚假公证书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这有助于增强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责任感,保障公证活动的公正、合法。 总之,公证立法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要点,这些要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国公证制度的法律框架,为公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