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离婚时应当归谁所有?


在婚姻关系中,结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在离婚时的归属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而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则是指依法或依当事人约定,夫妻婚后各自保留的一定范围内的个人所有财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归夫妻共同所有。但同时,根据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具体到结婚后父母赠与财产的情况,如果父母在赠与财产时,明确表示该财产是赠与自己子女一方的,那么该财产就属于受赠子女的个人财产,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比如,父母可以通过书面赠与协议,明确写明该财产只赠与自己的子女,与子女的配偶无关。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赠与的,也不会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然而,如果父母在赠与财产时没有明确表示是赠与一方的,那么根据法律规定,该财产通常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一般会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分割。分割的方式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此外,如果赠与的财产是房产,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一些。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如果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如果产权登记在夫妻双方名下,一般会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总之,结婚后父母赠与的财产在离婚时的归属,关键在于父母赠与财产时是否有明确的意思表示。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建议父母在赠与财产时,最好通过书面协议等方式明确赠与的对象和范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