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夫妻”分手闹财产纠纷,未婚同居不受法律认可吗?


在探讨“准夫妻”分手闹财产纠纷,未婚同居是否受法律认可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明确未婚同居的概念。未婚同居指的是没有经过法定结婚程序,男女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这里所说的“准夫妻”,一般是指有结婚打算但还未进行结婚登记就共同生活的男女。 从法律层面来看,未婚同居关系并不像合法婚姻关系那样受到全面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合法的婚姻关系是指男女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后所确立的关系。而未婚同居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法定程序,所以法律并不认可其具有婚姻的效力。 当“准夫妻”分手闹财产纠纷时,财产分割的处理原则与合法婚姻关系中的财产分割有很大不同。在合法婚姻关系中,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通常会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进行分割。但对于未婚同居期间的财产,其性质和归属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如果是双方在同居期间共同购置的财产,比如共同出资购买的房屋、车辆等,通常会按照双方的出资比例来确定各自的份额。例如,两人共同出资买房,一方出资60%,另一方出资40%,那么在分割房产时,也会按照这个比例来划分。如果无法证明各自的出资比例,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公平原则进行处理。 另外,如果一方在同居期间以个人名义购买的财产,一般会认定为该方的个人财产,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比如一方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一辆汽车,并且登记在自己名下,那么这辆汽车通常就属于购买方的个人财产。 在处理未婚同居财产纠纷时,证据是非常关键的。双方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财产的出资情况、购买时间等。例如,购房合同、付款凭证、银行转账记录等。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准夫妻”分手闹财产纠纷时,未婚同居关系不受法律认可。在处理财产纠纷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出资比例等原则来分割财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建议在同居期间,对于重大财产的购置等问题,双方可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