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有哪些有关准则及注意事项?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它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但其中涉及诸多法律准则和注意事项,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民间借贷准则方面,首先是合法合规原则。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合同若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合同无效。例如,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提供借款,该借贷合同就不受法律保护。其次是意思自治原则,借贷双方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约定借款金额、用途、期限、利息等内容。不过,对于利息的约定,法律有明确限制。 在利息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意味着,如果约定利息过高,超出部分将无法得到法律支持。 关于注意事项,书面合同的签订至关重要。在民间借贷中,虽然口头协议也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但为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难以举证,建议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双方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借款金额、用途、利息计算、借款日期、还款时间等关键信息。同时,要注意保留借款凭证,如借条、转账记录等,这些都是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重要证据。 此外,在借款交付方面,如果是通过银行转账,要在转账备注中注明款项用途为“借款”;若是现金交付,建议要求借款人出具收条,注明收到借款的金额、方式等。另外,对于保证人的选择也需谨慎。如果有保证人,要明确保证人的保证方式(一般保证或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限等内容,以保障债权的实现。 总之,在进行民间借贷时,借贷双方都应了解相关法律准则和注意事项,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