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庭上调解概率大吗?


在民事诉讼中,庭上调解的概率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调解的概念。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它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节省时间和诉讼成本,避免双方当事人矛盾进一步激化等。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这为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体现了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该法还专门设置了调解程序相关的条款,如第九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接下来分析影响庭上调解概率的因素。案件类型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类型的案件,由于当事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情感基础或长期的社会关系,在庭上调解成功的概率相对较大。因为这类案件当事人更倾向于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矛盾进一步恶化。例如在离婚案件中,法官通常会先进行调解,希望夫妻双方能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当事人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如果双方当事人都有调解的意愿,愿意在合理范围内做出一定的让步,那么调解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相反,如果一方坚决不愿意调解,或者双方都互不相让,坚持自己的诉求,那么调解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例如在合同纠纷中,如果一方认为自己完全占理,不愿意做出任何妥协,而另一方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那么调解就很难进行下去。 案件事实的清晰程度也会影响调解概率。如果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双方对事实和责任的认定没有太大争议,那么法官在调解时就更容易说服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例如在一些简单的侵权纠纷中,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都很明确,双方对于责任的承担也没有太大分歧,这种情况下调解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但如果案件事实复杂,证据不足,双方对事实和责任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那么调解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