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预售合同办理备案的程序是怎样的?


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者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后,将该合同送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行为。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开发商一房多卖,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从法律依据来看,《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自商品房预售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商品房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和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备案。 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首先是申请。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与购房者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后,需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向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提出备案申请。所需材料通常包括:商品房预售合同、购房者身份证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其中,商品房预售合同是双方买卖房屋的重要凭证;购房者身份证明用于确认购房者的身份信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则是开发商合法预售房屋的证明。 其次是受理。房地产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查验。如果材料齐全、符合要求,就会予以受理;若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会要求开发企业补充或修改材料。 然后是审核。受理后,房地产管理部门会对预售合同的内容进行详细审核。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合同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损害购房者权益的条款等。例如,合同中的房屋面积、价格、交付时间等重要条款是否明确清晰。 最后是备案。经过审核,若预售合同符合相关规定,房地产管理部门会将该合同进行备案登记,并在合同上加盖备案章。至此,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手续完成。 对于购房者来说,虽然备案主要由开发商负责办理,但也应关注备案进度。可以通过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合同备案情况。若发现开发商未按规定办理备案,购房者有权要求其及时办理,并可依据合同约定追究开发商的违约责任。这样能有效保障自身在购房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