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财产继承有哪些误区?

我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开始考虑财产继承的事儿。我听说财产继承有很多误区,我怕不小心掉进去,影响家人关系。想了解下财产继承常见的误区都有哪些,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以后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展开 view-more
  • #财产继承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财产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将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转移给继承人的法律制度。在财产继承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误区一:所有财产都能继承。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被继承人名下的财产,都可以由继承人继承。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像农村的宅基地,其所有权归村集体,村民只有使用权,宅基地不能作为遗产被继承,但地上的房屋可以继承。还有一些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权利,比如被继承人的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等,也不能继承。 误区二:出嫁女儿无继承权。在一些传统观念中,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就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然而,《民法典》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不管是否出嫁,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只要是被继承人的子女,在没有遗嘱排除其继承权的情况下,都有权继承遗产。 误区三:遗嘱必须经过公证才有效。不少人觉得遗嘱只有经过公证才具有法律效力。其实,遗嘱的形式有多种,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等。只要符合相应的法定形式要件,这些遗嘱都是有效的。比如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就是有效的,不一定要经过公证。 误区四:有法定继承人就不能遗赠。有人认为,只要存在法定继承人,被继承人就不能将财产遗赠给他人。但根据法律规定,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也就是说,即使有法定继承人,被继承人也可以通过遗嘱的方式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财产遗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误区五:子女当然继承父母全部遗产。很多人觉得父母去世后,子女自然而然就能继承父母的全部遗产。但在现实中,如果被继承人留有遗嘱,要按照遗嘱进行继承;没有遗嘱的,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法定继承中,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这意味着,当父母一方去世时,另一方和子女都有继承权,并不是子女就能继承全部遗产。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