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分割不符善良风俗时,‘善良风俗’的适用规则是什么?


在探讨房屋分割中“善良风俗”的适用规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善良风俗”。“善良风俗”,也被称为公序良俗,它是指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包含了社会一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一概念并非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原则,起到了填补法律漏洞、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为“善良风俗”在民事活动中的适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当房屋分割的情况出现时,如果涉及到违背善良风俗的问题,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在房屋分割案件中判断是否违背善良风俗,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首先是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房屋分割的方案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比如导致房屋的不合理闲置,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等,就可能被认定为违背善良风俗。其次是家庭伦理道德。在家庭内部的房屋分割中,如果分割方案严重违背了尊老爱幼、公平公正等家庭伦理道德,例如故意剥夺未成年人或者无劳动能力老人的合理居住权益,也会被认为不符合善良风俗。 当出现房屋分割不符合善良风俗的情况时,当事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在诉讼过程中,主张分割方案违背善良风俗的一方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这就要求当事人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该分割方案确实违背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依据具体的事实和证据,结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分割方案是否违背善良风俗作出判断。如果法院认定分割方案违背了善良风俗,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分割方案进行调整,以确保房屋分割的结果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总之,“善良风俗”虽然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在房屋分割等民事活动中有着明确的适用规则。它既保障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实现,也为当事人在遇到不合理分割情况时提供了法律救济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