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标准是什么?


财产损害赔偿是指因侵权行为或其他致害原因导致他人财产权益受到损害时,加害人依法应承担的以金钱或实物赔偿受害人所受损失的民事责任。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财产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标准。 财产损害赔偿的范围,主要涵盖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现有财产的减少,即加害人的侵权行为直接导致受害人财产的毁损、灭失。比如在交通事故中,车辆被撞坏,需要修理,那么车辆的维修费用就是直接损失。又比如房屋因他人侵权行为导致的修复费用、被损坏物品的重置费用等都属于直接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这为直接损失的计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间接损失则是指可得利益的丧失,即应当得到的利益因侵权行为的发生而没有得到。例如,一辆运营中的出租车因交通事故受损,在维修期间无法运营,导致车主损失了这段时间的营运收入,这就是间接损失。不过,间接损失的赔偿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即这种损失是可以预见的、必然会发生的。《民法典》虽然没有对间接损失赔偿作出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基于公平和全面赔偿原则,合理的间接损失通常会得到支持。 关于财产损害赔偿的标准,对于直接损失,一般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比如损坏了一台手机,就按照当时同型号、同配置手机在市场上的价格来计算赔偿金额。如果市场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物品,也可以采用其他合理方式,如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等。对于间接损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要考虑损失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损失的可预见性等因素。通常需要受害人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间接损失的存在和具体数额,比如运营车辆的营运记录、收入证明等。 在确定财产损害赔偿时,首先要明确损害事实的存在,即要有证据证明财产受到了损害。其次,要确定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最后,按照上述的范围和标准来计算赔偿数额。如果双方对赔偿数额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