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财产制在哪些范围内受法律保护?


约定财产制,简单来说,就是夫妻或者其他具有特定关系的双方,通过协商一致,对他们的财产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方面作出约定的一种制度。这种约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首先,从主体范围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适用约定财产制的主体是夫妻。也就是说,只有在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双方才能进行财产约定。这是因为婚姻关系是一种具有特殊法律意义的身份关系,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也有其特殊性,所以法律赋予了夫妻双方对财产进行约定的权利。 其次,在约定的内容范围上,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比如,夫妻可以约定婚后购买的房产归一方所有,或者约定双方的工资收入各自管理支配等。只要这种约定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是有效的。 再者,关于约定的形式范围,法律要求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是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双方对约定内容的理解出现分歧,有书面协议作为证据,更有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夫妻双方签订了一份书面的财产约定协议,明确了各项财产的归属,当出现争议时,这份协议就可以作为判断财产归属的重要依据。 最后,在效力范围方面,约定财产制对内具有优先于法定财产制的效力。也就是说,夫妻双方一旦对财产作出了有效的约定,在处理财产问题时,就应当按照约定来执行。对外而言,如果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债务。比如,夫妻约定了婚后财产各自所有,而债权人知道这个约定,那么当一方对外负债时,就只能用负债一方的个人财产来偿还债务。 总之,约定财产制在符合主体、内容、形式和效力等多方面的范围要求时,是受法律保护的。夫妻双方在进行财产约定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法律规定,确保约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财产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