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不管轻重都要去做鉴定吗,该怎么办?


在探讨工伤是否不管轻重都要去鉴定以及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工伤鉴定的含义。工伤鉴定,全称为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它就像是一个专业的“诊断书”,能够确定工伤职工的伤残情况以及劳动能力受损程度。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工伤都必须进行鉴定。如果工伤比较轻微,经过治疗后完全恢复,没有留下残疾,也不影响劳动能力,那么不进行鉴定也是可以的。比如,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经过简单治疗很快就康复,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下就不一定非要去做鉴定。 然而,进行工伤鉴定是有很多好处的。首先,它是确定赔偿的重要依据。经过鉴定,确定了伤残等级,工伤职工就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获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赔偿。这些赔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工伤职工因受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其次,对于后续的医疗和就业也有帮助。如果鉴定结果显示存在劳动能力障碍,职工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调整或者获得相应的康复治疗。 如果决定要进行工伤鉴定,该怎么办呢?第一步,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申请。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都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时需要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第二步,等待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安排鉴定。鉴定委员会会组织专家,根据相关标准对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进行评估。第三步,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对鉴定结果不服,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总之,工伤是否要进行鉴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工伤比较轻微,不影响劳动能力,不鉴定也无妨;但如果可能存在残疾或者影响劳动能力,进行鉴定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