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立案标准司法解释是怎样的?
我想了解下破坏生产经营罪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在工作中听说有人破坏企业生产设备,导致企业生产停滞。我就想知道这种行为达到什么程度才会被立案,法律上对于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立案标准是如何规定的,相关司法解释又有哪些内容呢?
展开


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指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该罪的立案标准和相关司法解释。 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三十四条,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立案标准如下:一是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二是破坏生产经营三次以上的;三是纠集三人以上公然破坏生产经营的;四是其他破坏生产经营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只要符合上述情形之一,公安机关就会立案追诉。 从法律依据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明确规定:“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的“情节严重”,通常是指破坏重要机器设备,严重影响生产经营正常秩序;破坏手段恶劣,造成的经济损失重大等情形。 对于“其他方法”的理解,在司法实践中范围比较广泛,只要是足以破坏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或者使已经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继续进行的行为,都可以认定。比如,向机器设备中投放杂物,影响生产的;切断水源、电源,导致生产无法进行的等等。 相关的司法解释是为了让司法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条文,从而对破坏生产经营的犯罪行为进行公正的定罪量刑,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秩序和公私财产安全。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