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有哪些?


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首先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这里的“确有错误”,一般指的是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情况。例如,在某起民事案件中,法院依据明显不足的证据就做出了判决,院长发现后,就可以将该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审判委员会经过讨论后,如果认为确实存在错误,就可以决定对该案件进行再审。这一规定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这里刑事诉讼中关于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可以类比理解其原理),该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其次是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提审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将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但确有错误的案件提上来,自己进行重新审判。指令再审则是上级人民法院要求下级人民法院对已经审结的案件重新进行审判。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发现某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的一个终审判决存在适用法律错误的问题,就可以决定提审该案件,直接进行重新审理;或者指令该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最后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要求的诉讼活动。例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发现某基层人民法院的一个判决存在认定事实错误的情况,就可以向该基层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要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件进行重新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直接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申诉只是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发现错误提供线索,最终是否启动审判监督程序,还是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来决定。总之,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主要是法院和检察院,他们通过行使相应的职权,来保障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