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事实的规定是怎样的?
我在处理一些法律事务时,总是听到‘法律事实’这个词。我不太明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法律事实有啥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对我处理的事情会有啥影响呢?我就想搞清楚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到底是怎么规定的。
展开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它是法律适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法院需要依据法律事实来做出公正的裁判。 最高人民法院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法律事实出台一部单独的规定,但在众多的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中都体现了对法律事实认定的相关要求。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对于证据的采信和事实的认定做出了规定。其中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律规定,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这意味着法院在认定法律事实时,要依靠合法有效的证据,并且运用合理的逻辑和生活经验来判断证据的可信度和证明力。 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里也明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这就强调了当事人在诉讼中对法律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如果不能提供足够证据支持自己所主张的事实,就可能面临败诉的风险。 另外,在刑事审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要求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证据必须经过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否则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这确保了刑事诉讼中法律事实的认定是建立在可靠证据基础之上的。总之,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保证在司法实践中能够准确、公正地认定法律事实,从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