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淡化的立法与完善情况是怎样的?


商标淡化是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通俗来讲,就是原本一个很有特色、能让人一下子记住的商标,因为被别人类似使用,慢慢变得不那么独特、不那么好辨认了,它的商业价值也可能因此受损。 我国在商标保护方面有一系列法律规定与商标淡化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请求驰名商标保护。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这一规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商标淡化的规制,防止他人利用驰名商标的影响力,在不同类别商品上使用类似标识,造成商标显著性的淡化。 然而,我国目前关于商标淡化的立法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对于商标淡化的认定标准还不够明确。在实践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商标淡化往往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商标的知名度、使用的相似程度、是否会造成消费者的混淆等。但现行法律并没有给出非常具体、可操作的认定标准,这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另一方面,对于商标淡化的法律责任规定相对不够全面。目前主要侧重于对商标注册和使用方面的限制,但对于已经造成商标淡化后果的行为,如何进行赔偿、如何恢复商标的显著性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完善。比如,当商标所有人发现自己的商标被淡化后,要求侵权方赔偿损失,但赔偿的计算方式和范围在法律上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界定,这可能使得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 此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商标淡化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在网络域名、社交媒体等领域,商标淡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但现有的法律在应对这些新情况时显得有些滞后。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商标淡化的立法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制定更加明确的认定标准、完善法律责任体系、加强对新兴领域商标淡化问题的规制等方式,不断健全我国的商标保护法律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