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间房屋买卖协议是否有效?


在探讨父母与子女间房屋买卖协议是否有效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房屋买卖协议。房屋买卖协议是指出卖人将房屋交付并转移所有权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简单来说,就是一方把房子卖给另一方,另一方给钱,双方为此签订的合同就是房屋买卖协议。 判断父母与子女间房屋买卖协议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从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来看,父母和子女都应该是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人。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辨认自己的行为,那么其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可能会因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无效。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双方签订协议时,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的影响。比如,父母如果是在子女的威胁下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并非其真实的想法,那么该协议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也十分重要。这意味着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也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比如,协议约定的房屋买卖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且目的是为了逃避债务等非法目的,那么该协议可能会因为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房屋是共有财产,比如父母双方共同拥有的房产,那么在签订买卖协议时,需要所有共有人都同意。如果只有一方签字,而另一方不知情或不同意,那么该协议可能也会存在效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房屋存在抵押、查封等限制交易的情况,签订的买卖协议也可能会因为无法履行而产生纠纷。 综上所述,父母与子女间的房屋买卖协议在符合上述有效条件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建议在签订协议前,咨询专业的律师,确保协议的内容合法合规,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