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哪些?

我感觉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导致我名誉受损,但又不确定这算不算是侵犯名誉权。我想了解一下,在法律上,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具体有哪些呢?这样我就能判断自己的情况了。
展开 view-more
  • #名誉权侵权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多种,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侮辱行为。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暴力侮辱是指对受害人施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使他人的名誉受到侵害,比如当众对他人进行殴打、强行往他人嘴里塞脏东西等。语言侮辱则是使用侮辱性的言辞对他人进行谩骂、诋毁,例如在公众场合对他人进行辱骂,用下流、肮脏的语言攻击他人。文字侮辱是通过书写、张贴、散发等方式发表侮辱性的文字,像在网络上发布侮辱他人的文章、在公共场所张贴侮辱他人的大字报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其次是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故意诽谤是明知事实是虚假的,却故意传播以损害他人名誉;过失诽谤则是因为疏忽大意没有核实事实就进行传播。比如,编造他人有违法犯罪行为并四处传播,或者无中生有地说他人有不道德的行为等。这种行为造成了他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就构成了对名誉权的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也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再者是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有义务保证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果新闻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那么新闻媒体及相关责任人就可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例如,新闻报道错误地将某人描述成违法犯罪分子,导致该人在社会上的名誉受到极大损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有权要求新闻媒体更正报道、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此外,文学作品使用素材不当也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者使用素材时没有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处理,直接将特定人物的真实情况进行描写,并且内容涉及侮辱、诽谤等损害他人名誉的情节,就可能构成侵权。比如,在小说中以真实姓名和详细背景描写某人,同时虚构一些不良行为加诸其身,使读者能够明确指向特定的人,这就侵犯了该人的名誉权。受害人可以依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要求作者承担侵权责任。 总之,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当我们的名誉权受到侵犯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