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利取信,进行诈骗为实的方式具体有哪些呢?
最近我听闻有不少骗子会先给点小好处让人放松警惕,然后再实施诈骗。我特别好奇他们常用的这类诈骗方式都有啥,以及怎么识别和防范,希望能得到专业的解答。
展开


以小利取信,进行诈骗为实的常见方式有以下几种: 首先,利用熟悉的人际关系进行诈骗。骗子会冒充熟人,如老乡、朋友等,利用受害人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的心理,获取信任后实施诈骗。 其次,以房地产中介等名义进行欺诈活动。比如虚构房源,先让受害人看到一些看似不错的房产信息,支付少量费用后,再以各种理由骗取更多钱财。 再者,借用特定身份进行诈骗。例如冒充导演、公安人员、商人、气功大师等社会上的“能人、名流”,抬高自己身价,让受害人相信其有能力解决难题,进而骗取财物。 还有,假扮面临某种灾难需要他人援助的身份来实施诈骗。如声称自己是走失的学生、灾区群众、落难者等,激发受害人的同情心,使其放松警惕并给予帮助,实则是落入骗子的圈套。 最后,先给予微小的利益以获取信任,然后实施实质性的诈骗行为。骗子会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兑现曾许诺的小利益,让受害人觉得可信,待取得信任后,再骗取大量钱财。 从法律角度看,诈骗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意图,采用欺骗手段,窃取或骗取一定数额较大的公共或私人财物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