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残的相关标准是什么?


评残,简单来说就是评定残疾的等级,它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工伤赔偿、交通事故赔偿以及残疾人享受国家福利政策等场景中。下面为你详细介绍我国常见的评残标准。 在工伤评残方面,主要依据的是《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该标准把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评定时会综合考虑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医疗依赖程度以及生活自理障碍等因素。例如,极重度智能损伤、四肢瘫肌力≤3级或三肢瘫肌力≤2级等情况可评定为一级伤残;而身体各部位骨折愈合后无功能障碍或轻度功能障碍者,一般会被评定为十级伤残。在工伤事故中,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交通事故评残则按照《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来执行。此标准同样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十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评定过程会依据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残疾引起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因素影响。比如,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持续性植物生存状态的,属于一级伤残;肋骨骨折6根以上,或者肋骨部分缺失2根以上;肋骨骨折4根以上并后遗2处畸形愈合的,可评定为十级伤残。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当事人因伤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可向具有资格的伤残鉴定机构申请评定伤残等级。 此外,还有针对残疾人的残疾评定标准,依据的是《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该标准将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七类,并根据不同类别制定了详细的分级标准。以肢体残疾为例,肢体残疾一级是指肢体功能完全丧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肢体残疾四级则是指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但在某些方面存在轻度功能障碍。申请残疾评定时,需由申请人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向申请人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申请,经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定。 总之,不同的评残场景适用不同的标准,评定过程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以确保结果的公正、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