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商品是什么意思?


在法律和商业的语境中,‘发出商品’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下面将详细解释发出商品的意思,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和实际影响。 发出商品指的是企业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进行销售而发出的产成品、库存商品。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已经把商品发出去了,但还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比如,企业发货给客户,但客户还没验收或者还没到付款时间等情况。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当企业发出商品时,商品的所有权并没有完全转移给购货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将其确认为销售收入,而要通过‘发出商品’这个科目来核算。发出商品只是商品存放地点的改变,它仍然属于企业的存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三)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发出的商品不满足上述条件,就不能确认收入。 举个例子,甲公司将一批货物发给乙公司,但合同约定乙公司有1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可以无条件退货。在这种情况下,甲公司发出商品时,由于不能确定乙公司是否会退货,就不能确认收入,这批货物就属于发出商品。等试用期结束,乙公司表示不会退货,这时甲公司才可以确认收入。 对于企业来说,正确核算发出商品非常重要。一方面,这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影响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判断。另一方面,在税务处理上,发出商品的收入确认时间也会影响企业的纳税义务。如果企业错误地提前确认收入,可能会导致多交税;如果延迟确认收入,可能会面临税务风险。 总之,发出商品是企业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需要准确理解和处理相关的会计和税务问题,以确保合法合规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