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继承法规定的遗产包括哪些?


在我国,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为了更好地理解遗产的范围,下面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明确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这为我们界定遗产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 从具体类型来看,遗产包含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公民的收入。这包括公民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奖金,以及从事个体经营、投资等获得的收益。比如,一个上班族每月的工资收入,或者一位商人通过生意赚取的利润,在其去世后都属于遗产范畴。 第二类是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房屋是人们重要的财产之一,无论是自有的住宅,还是用于投资的房产,都可以作为遗产继承。储蓄则是公民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生活用品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像家具、家电、衣物等。 第三类是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如果公民拥有自己种植的林木,如在农村的宅基地上种植的树木,或者饲养的牲畜、家禽等,这些都属于遗产。 第四类是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这里的文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种物品,如图画、瓷器等。图书资料则是公民个人收藏的书籍、文献等。 第五类是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在一些情况下,公民可能拥有用于生产经营的设备、工具等,这些生产资料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也可以作为遗产继承。 第六类是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比如,一位作家的作品在其去世后,因作品的出版、发行等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就属于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利,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财产都能成为遗产。如果财产的取得方式不合法,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继承,就不能作为遗产。比如,非法所得的财物就不能作为遗产进行继承。同时,某些具有人身专属性的权利,如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等,也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总之,了解我国继承法规定的遗产范围,对于正确处理遗产继承问题至关重要。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遗产继承方面的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