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到底是什么,该怎么避免公摊风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公摊面积的定义。公摊面积是指整栋建筑物的产权人共同拥有的整栋建筑物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大家共同使用而分摊到每个业主身上的那部分面积。比如,楼梯、电梯井、走廊、公共厕所等都属于公摊的范围。 《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对商品房销售面积的计算方式以及公用建筑面积的分摊原则做了详细规定。根据这个规则,商品房整栋销售时,公用建筑面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如果是部分销售,公用建筑面积则由各套(单元)的购买者分摊。而且,公用建筑面积的分摊以幢为单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为本幢内的公用建筑面积,与本幢不相连的公用建筑面积不得分摊到本幢房屋内。 接下来谈谈如何避免公摊风险。在购房过程中,第一步要详细查阅相关文件。开发商在销售房屋时,应向购房者明示公摊面积的范围、计算方法等信息。购房者有权要求开发商提供房屋测绘报告,这份报告中会明确记载公摊面积的具体数值和计算依据。 第二步,仔细对比不同楼盘。不同楼盘的公摊系数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高层住宅的公摊系数相对较高,多层住宅的公摊系数相对较低。购房者可以多了解几个楼盘的情况,对比它们的公摊系数,选择相对合理的楼盘。 第三步,在签订购房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公摊面积的相关条款。合同中应详细约定公摊面积的大小、位置、用途等内容。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要求开发商在合同中承诺公摊面积的误差范围,并约定相应的违约责任。这样,一旦出现公摊面积与合同约定不符的情况,购房者就可以依据合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如果对开发商提供的公摊面积数据有疑问,购房者可以聘请专业的测绘机构进行重新测绘。不过,在聘请测绘机构时,要注意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机构,以确保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总之,购房者在面对公摊面积问题时,要保持警惕,仔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购房合同条款,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