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监督指的是什么?


立法监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法律监督形式,它主要是指特定的监督主体依据法律规定,对立法活动以及立法成果(也就是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等)进行的审查、监控和督导等活动。它的目的在于确保立法活动能够严格遵循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是科学、合理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 从监督主体来看,在我国,立法监督主体具有多元性。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等。这就像是一个“把关人”的角色,保证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规定不能和更高层级的宪法、法律相冲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也可以对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等进行监督,防止地方政府的立法行为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 在监督的范围上,立法监督涵盖了立法的各个环节。包括对立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监督,防止不必要或者不具备实施条件的立法项目盲目上马。对立法程序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比如立法过程中是否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是否按照法定的步骤进行草案的起草、审议、表决等。还包括对立法内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条款符合宪法精神、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不会出现不合理的限制公民权利或者增加公民义务的情况。 从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相关法律都对立法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宪法》赋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实施等权力,这是立法监督的根本依据。《立法法》则进一步细化了立法监督的具体程序和方式等内容,比如规定了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都要按照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接受审查,以保证这些法规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总之,立法监督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障立法质量,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