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疗过失纠纷?


医疗过失纠纷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存在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而引发的纠纷。简单来说,就是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没有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流程操作,犯了错误,导致病人身体受到伤害,由此产生的纠纷就叫医疗过失纠纷。 从法律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医疗过失纠纷中确定责任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如果能证明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并且这种过错导致了患者的损害,那么医疗机构就要负责赔偿。 判断是否构成医疗过失纠纷,一般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要有法定的注意义务。这就好比老师有教育好学生的义务,医生也有按照规定好好给病人看病的义务。如果医生没有尽到这个义务,就可能存在过失。比如,医生在手术前没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遗漏了重要的病情信息,这就是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 其次,要存在医疗过失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作为,比如医生开错药;也可以是不作为,比如医生对患者的紧急病情拖延处理。而且,这种过失行为还必须和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是因为医生的过失行为,才导致了患者身体受到伤害。例如,患者因为医生用错药而出现了不良反应,这就是有因果关系。 在实际处理医疗过失纠纷时,患者一方通常需要证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失,以及这种过失和自己受到的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需要通过医疗鉴定等专业手段来确定。同时,医疗机构也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如果双方对责任认定有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等方式来解决。总之,了解医疗过失纠纷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对于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医疗行业的规范发展都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