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是什么意思?


过失犯罪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的含义、特点以及法律规定。 从定义上来说,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这里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就是行为人本来应该能预见到自己行为会有危害社会的后果,但由于粗心、不留意等原因,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结果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另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察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危害社会的后果,却过于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这种结果出现,然而最终还是没能避免。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比如,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因为疏忽忘记清点手术器械,把一块纱布遗留在了病人腹腔内,导致病人术后出现严重感染,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再比如,司机明知道车辆刹车系统有问题,却自信自己技术好,能够安全驾驶,结果在行驶过程中因刹车失灵发生了交通事故,这就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过失行为都会被认定为犯罪,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有着明显的区别。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只是因为疏忽或者过于自信才导致了危害结果。由于主观恶性不同,在量刑上,过失犯罪通常比故意犯罪要轻。 总之,了解过失犯罪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更加谨慎地行事,避免因疏忽或过于自信而触犯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