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


我国村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建立的一系列保障制度。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 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农村居民按照一定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到了规定的年龄(一般为60周岁)后,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依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个人缴费标准有多个档次,参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次进行缴费。政府会对参保人给予一定的补贴,补贴资金直接计入个人账户。这样,在农村居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能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保障基本生活。 ### 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医疗保障。当农村居民生病就医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医疗费用,减轻医疗负担。《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规定,新农合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费用,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助。在就医时,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都可以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报销。这使得农村居民在面对疾病时,不会因为高额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 ### 社会救助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针对农村中的困难群体,如低保户、特困人员等。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政府会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持有农村户口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农村低保。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这些救助措施能够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 其他保障 除了上述主要的保障制度外,村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可能包括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住房保障等。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提供吃、穿、住、医、葬(教)等方面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农村住房保障则通过危房改造等方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改善居住条件,保障居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