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的员工应该注意什么?


新入职的员工有诸多方面需要加以注意,下面从几个关键要点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入职手续的办理。入职时,通常需要提交一系列的材料,像身份证、学历证书、离职证明等。要确保这些材料真实有效,因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如果提供虚假材料,用人单位可能会因此解除劳动合同。 其次,劳动合同的签订至关重要。这是保障员工权益的关键文件。在签订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重要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同时,合同中对于劳动报酬的约定应当清晰明确,包括工资的构成、发放时间和方式等。如果合同中有不合理的条款,如免除用人单位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根据法律规定,这样的条款是无效的。 再者,要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员工在公司的行为有约束作用,包括考勤制度、休假制度、保密制度等。员工应该遵守公司的合法规章制度,否则可能会面临相应的处罚。不过,公司的规章制度必须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并且要向员工公示或者告知,才能对员工产生效力,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中有明确规定。 另外,关于试用期,也是新入职员工需要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最后,要重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权益保护。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如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等,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如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等。总之,新入职员工要增强法律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