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经营企业应制定哪些制度呢?


食品经营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制度来保障食品安全和规范经营,这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要求。 首先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这是食品经营企业的核心制度之一,它涵盖了食品从采购、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例如,企业要制定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这有助于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进行追溯和问责。 其次是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食品经营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根据法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企业需要制定相关制度,确保员工按时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安排其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因从业人员健康问题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 再者是食品储存管理制度。食品的储存条件对其质量和安全有很大影响。企业要制定合理的食品储存制度,根据食品的特性和要求,设置合适的储存环境,如温度、湿度等。例如,冷藏食品需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储存,以防止食品变质。同时,要对储存的食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理过期、变质的食品,避免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另外,食品召回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时,企业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对召回的食品,应当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企业还需要制定食品销售管理制度。包括对销售场所的卫生管理、食品陈列的规范要求、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方面。例如,要确保销售的食品标签清晰、完整,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在销售散装食品时,要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生产经营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