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劳动合同该怎么办?


当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就像是一份“保障书”,规定了劳动者该做什么工作、能拿多少工资、享受什么福利,也规定了用人单位要承担的责任。而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也就是说,从劳动者开始为用人单位工作那天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就应该和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这是对用人单位不签合同的一种惩罚性规定,目的是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例如,小李在某公司工作了三个月,公司一直没和他签合同,那么从第二个月开始,公司除了正常支付小李工资外,还需要额外再支付一份工资作为赔偿。 当遇到用人单位不签合同的情况,劳动者可以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友好协商,提醒他们按照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在协商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比如工作证、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记录等,这些都可以证明你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是专门负责监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机构,他们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和处理。劳动者可以携带相关证据到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此外,劳动者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是一种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进行裁决。劳动者需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和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会安排开庭审理,并作出裁决。如果劳动者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劳动者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保留证据,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