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遇到医疗纠纷怎么办,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患者遭遇医疗纠纷时,以下是一些处理办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首先,了解医疗纠纷的定义很重要。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分歧或争议。 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是保留证据。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患者有权查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属于病历的全部资料。所以,患者要及时要求复印并封存病历等相关资料,避免证据灭失。比如,病历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等重要信息,如果没有妥善保存,可能会对后续的维权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步是与医疗机构协商。这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患者可以先和医院相关部门沟通,表达自己的诉求。在协商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清晰地说明问题所在和期望的解决方案。不过,要注意协商的时间和方式,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拖延。 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可以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安排专业的调解员来处理纠纷,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灵活、高效。 还可以通过行政调解,即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纠纷进行调查和处理。 最后,如果上述途径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最具强制力的解决方式。在诉讼过程中,要注意诉讼时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在整个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事实,不能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二是要依法维权,不能采取过激行为,否则可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要及时咨询专业的律师,获取专业的法律建议,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患者在遇到医疗纠纷时,要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