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条款模糊该怎么办?


当遇到合同条款模糊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应对。 首先,当事人可以尝试进行协商补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这意味着双方可以坐下来,就模糊的条款重新沟通,明确各自的意思,达成一致后对合同进行补充完善。这种方式是最直接、友好的解决办法,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如果协商不成,那么就需要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来确定。也就是说,参考合同中其他相关的条款,看能否从中推断出模糊条款的真实含义;或者结合该行业的交易习惯、通常做法来确定该条款的意思。比如在某类商品的买卖中,行业内对于交货时间、质量标准等有普遍认可的做法,那么在合同条款模糊时,就可以参照这些习惯来确定。 要是通过上述方法仍然无法确定的,民法典也有相应的规定来进行处理。对于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总之,合同条款模糊时不用过于担忧,我们可以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合理的途径来明确条款的含义,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