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行医在什么情况下不立案和判刑呢?


非法行医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在了解什么情况下非法行医不立案和判刑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非法行医的概念。医生执业资格是指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获得相应的医师资格证书,并经过注册,在合法的医疗机构中执业的资格。没有这个资格却开展医疗活动,就可能构成非法行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关于“情节严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造成甲类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有传播、流行危险的;使用假药、劣药或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卫生材料、医疗器械,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非法行医不会立案和判刑呢?首先,如果非法行医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比如,偶尔为他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医疗建议,没有实施实质性的医疗行为,或者只是对一些轻微的病症进行简单的处理,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后果,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被立案和判刑。其次,如果虽然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但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为了救助他人生命而实施了必要的医疗行为,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可能不会被认定为非法行医犯罪。例如,在突发的自然灾害现场,没有医生在场,非专业人员为了挽救伤者生命,采取了一些基本的急救措施。另外,如果非法行医者主动停止了非法行医行为,并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也可能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非法行医是否立案和判刑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为了避免法律风险,建议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一定要取得合法的医生执业资格,在正规的医疗机构中开展医疗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