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记录在什么时候不被准许使用?


在法律领域中,违法记录是指个人曾经违反法律法规而被相关部门记录在案的信息。这些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个人的过往行为,但法律也对其使用作出了诸多限制,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这意味着对于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违法犯罪记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被准许随意使用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避免因过往的错误而受到过度的歧视。 其次,在就业方面,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职业外,用人单位不能仅仅因为求职者有违法记录而拒绝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虽然这里没有直接提及违法记录,但平等就业的原则意味着用人单位不能随意以违法记录为由剥夺求职者的就业机会。例如,一些普通的服务行业、一般性的企业岗位,不能仅仅因为求职者有过轻微的违法记录就将其拒之门外。 再者,在一些民事活动中,违法记录的使用也受到限制。比如在普通的商业合作、租赁关系等场景下,除非有合理的理由与该活动密切相关,否则一方不能随意以对方的违法记录来作为拒绝合作或者解除合同的依据。这是基于公平、诚信的民事法律原则,保障当事人在正常的民事交往中不受不合理因素的干扰。 最后,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违法记录这类敏感信息的处理作出了严格规定。处理个人敏感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意味着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使用他人违法记录时,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且要获得当事人的单独同意,否则就可能构成对个人信息的侵犯。 综上所述,违法记录在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平等就业、正常民事活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诸多情况下,其使用是受到法律严格限制的。公民应当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违法使用违法记录的情况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