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申请强制执行比较好?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一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申请强制执行较为合适: 首先,如果法律文书生效后,对方明确表示拒绝履行义务,或者有转移、隐匿财产等可能导致日后难以执行的行为时,应尽快申请强制执行。因为一旦对方转移财产,即使你手握生效判决,也可能面临无财产可执行的困境。例如,你发现对方在判决生效后,迅速将名下的房产过户给他人,车辆也转卖了,这种情况下就要立即行动起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通过法院的查控系统,冻结对方的银行账户、查封其他财产等,保障自己的权益。 其次,如果法律文书规定了履行期限,当履行期限届满,对方仍未履行义务,此时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比如,判决书要求对方在判决生效后30天内支付欠款,30天过后对方没有还钱,你就可以在这之后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法院会根据你的申请,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比如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另外,有些案件中,对方可能确实存在暂时的履行困难,但有还款意愿且给出了合理的还款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对方是否按照计划履行。如果对方在计划期内没有如约履行,那么就应该及时申请强制执行。这样既给了对方一定的机会,也避免了自己的权益长时间得不到保障。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申请强制执行一定要注意时效问题。如果超过了二年的申请执行期间,又没有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法院可能会驳回你的申请。所以,密切关注对方的履行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及时申请强制执行,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