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可以依法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下面详细介绍可以依法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 首先,在侵害人格权的案件中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比如,他人的侮辱、诽谤等行为导致受害人名誉受损,使其精神上遭受痛苦,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就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又如,非法剥夺他人的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给当事人带来精神困扰,也符合提出赔偿的条件。 其次,侵害身份权的案件也可能涉及精神损害赔偿。像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或者近亲属就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给当事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创伤。 再者,侵害死者人格利益时,其近亲属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例如,恶意诋毁死者名誉,导致其近亲属精神痛苦,近亲属就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另外,在某些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也能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比如祖传的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被他人故意损坏,这可能会给物品所有者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此时所有者就可以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总之,提出精神损害赔偿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并且要有证据证明精神损害的存在以及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在遇到相关情况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