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间接犯罪一般不存在未遂状态?
我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看到提到间接犯罪一般不存在未遂,不太理解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从法律原理上来说,是什么因素导致间接犯罪很少出现未遂情况呢?这和直接犯罪存在未遂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希望能得到专业的解释。
展开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间接犯罪和犯罪未遂这两个概念。间接犯罪,通常指的是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里的‘放任’,就是说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积极追求,也不设法阻止,而是听之任之。而犯罪未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间接犯罪一般不存在未遂状态,主要是基于间接犯罪的主观特征。间接犯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不是积极追求。这就意味着,行为人并不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如果危害结果没有发生,这其实是符合行为人放任的主观心态的,因为他本身就没有非要让结果发生的意图。比如,甲为了捕杀猎物而在野外设置了陷阱,他明知可能会有其他人误陷其中,但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结果没有任何人掉进陷阱,对于甲来说,这并没有违背他放任的主观意愿,所以不存在未遂的情况。 相比之下,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当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实现这个结果时,就构成了犯罪未遂。例如,乙想杀害丙,在实施杀人行为过程中,被他人及时制止,丙没有死亡,乙的行为就属于故意杀人未遂。这是因为乙主观上积极追求丙死亡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由于他人制止这个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发生。所以,间接犯罪和直接犯罪在未遂问题上的差异,本质上是由它们不同的主观故意内容所决定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