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络谣言会入刑吗?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给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都可能带来不良影响。那么,传播网络谣言是否会入刑呢?答案是,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传播网络谣言确实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聊天软件、社交平台、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这些谣言可能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个人名誉等多个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下几种情况传播网络谣言可能会入刑: 一是诽谤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如果在网络上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名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就可能构成诽谤罪。这里的“情节严重”,一般包括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等情形。 二是寻衅滋事罪。《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也就是说,如果传播网络谣言导致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就可能触犯寻衅滋事罪。 三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传播的网络谣言属于虚假恐怖信息,并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就会构成此罪。 当然,如果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也可能会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总之,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在使用网络时要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信息,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