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

  • #劳动者权利
  • #劳动报酬
  • #休息休假
  • #劳动安全
  • #劳动争议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导读: 劳动者的权利关乎其切身利益,在劳动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阐述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结合相关法律条文与实际案例分析,并给出实用法律建议,助您明晰自身合法权益。

在现代社会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依法享有一系列重要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基础。以下是劳动者主要享有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具体阐释:平等就业权意味着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不应受到歧视,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年龄、残疾等因素。选择职业的权利则赋予劳动者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自由。

实际案例:某公司在招聘时明确表示只招收男性,拒绝了多位符合岗位要求的女性求职者。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平等就业的规定,侵犯了女性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法律建议:劳动者若遭遇就业歧视,应保留相关证据,如招聘公告、面试记录、拒绝通知等,并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法律条文:《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具体阐释:劳动者付出劳动后,有权按照约定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形式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其数额和支付方式应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

实际案例:小张在一家工厂工作,工厂经常无故拖欠工资,有时甚至拖欠数月。小张的生活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法律建议:劳动者若遇到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的情况,可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者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及相应的经济补偿。

休息休假的权利

法律条文:《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具体阐释:休息休假权是劳动者恢复体力和精力、享受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必要保障。除了正常的工作日休息和周末休息外,劳动者还享有法定节假日、年休假、病假、婚假、产假、陪产假等休息休假权利。

实际案例:小李所在的公司经常要求员工加班,且很少安排补休或支付加班工资,导致小李身心疲惫。

法律建议:劳动者若遇到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加班或不支付加班工资的情况,应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异议,并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或安排补休。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法律条文:《劳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具体阐释: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实际案例:某煤矿企业未按照规定为井下作业的工人提供必要的防尘口罩和安全防护设备,导致部分工人患上了尘肺病。

法律建议:劳动者若发现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安全卫生隐患或未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应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整改要求;若用人单位拒绝整改,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法律条文:《劳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

具体阐释: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

实际案例:小王所在的公司从未组织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小王在工作中面临技术难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法律建议:劳动者若所在单位未按照规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可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其履行培训义务;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法律条文:《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具体阐释: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能够在年老、患病、失业、工伤和生育等情况下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帮助。

实际案例:某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员工在生病住院时,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不得不自行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法律建议:劳动者若发现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可要求用人单位补缴;若用人单位拒绝补缴,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法律条文:《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具体阐释: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有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实际案例:小赵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问题发生争议,小赵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但未能达成一致。随后,小赵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最终通过仲裁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建议:劳动者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应保持冷静,收集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等,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

查看更多view-more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laywer-tag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qr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