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遗弃罪是否为作为犯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遗弃罪的概念。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遗弃罪是典型的不作为犯罪,而不是作为犯罪。所谓不作为犯罪,就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却消极地不去履行这种义务,从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在遗弃罪中,行为人本来负有扶养他人的义务,但却不履行该义务,对被扶养人造成了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里明确了遗弃罪的构成要件和刑罚。 那么,遗弃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司法实践和相关规定,以下几种情形通常会被认定为“情节恶劣”,从而达到遗弃罪的立案标准。 一是由于遗弃而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这意味着因为行为人拒绝扶养,导致被扶养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或者失去生命,这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显然符合立案条件。 二是被害人因被遗弃而生活无着,流离失所,被迫沿街乞讨的。当被扶养人因为被遗弃而陷入生存困境,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需要靠乞讨为生时,这也表明遗弃行为的情节达到了恶劣的程度。 三是因遗弃而使被害人走投无路被迫自杀的。如果被扶养人因为长期得不到扶养,精神和生活压力过大,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行为人就应当为这种严重后果承担刑事责任。 四是行为人屡经教育,拒绝改正而使被害人的生活陷入危难境地的。如果行为人多次被提醒、教育,仍然拒绝履行扶养义务,导致被扶养人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差,陷入危险的境地,这种行为同样构成遗弃罪。 五是遗弃手段十分恶劣的,如在遗弃中又有打骂、虐待行为等。这种不仅拒绝扶养,还对被扶养人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的行为,更体现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行为的恶劣程度。 总之,遗弃罪是一种严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它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符合立案标准的遗弃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