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购公司的固定资产应该如何做账?


在企业收购过程中,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做账的方法和依据。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固定资产的概念。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像房屋、机器设备等都属于固定资产。当公司被收购时,对于固定资产的入账,一般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收购方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所收购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计量。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比如,被收购公司有一台使用过的机器设备,原来入账价值是100万元,但经过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在收购时这台设备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公允价值为80万元,那么就需要按照80万元重新入账。在账务处理上,被收购公司要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具体来说,如果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应将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则将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比如上述机器设备,原来账面价值是100万元,公允价值为80万元,就需要计提20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分录一般为:借:资产减值损失20万元;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万元。而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被收购方的固定资产通常按照原账面价值入账,不需要进行公允价值的调整。这是因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更多的是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不涉及真正的市场交易。此外,被收购公司在处理固定资产账务时,还需要注意税务方面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固定资产时,其计税基础的确定和资产损失的扣除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被收购公司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过程中,要准确计算相关的税务影响,避免税务风险。总之,被收购公司固定资产的做账需要依据企业合并的类型,按照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和账务处理,同时遵循税务法规的要求,确保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