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父母要负全责吗?


在探讨未成年犯罪父母是否负全责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未成年人,通常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法律上,他们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意味着他们在认知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上是有限的。 当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父母并不一定承担全部责任。从刑事责任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里明确了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责任主体是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本身,而非其父母。也就是说,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犯罪而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在民事责任方面,情况有所不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由于父母通常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所以当未成年人犯罪给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时,父母作为监护人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此外,父母还负有教育和监管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树立优良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如果父母没有尽到教育和监管责任,可能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批评教育、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等。 综上所述,未成年犯罪时,父母并非承担全部责任。在刑事责任上,主要由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自己承担;在民事责任上,父母作为监护人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同时,父母还需承担教育和监管的义务。





